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

图片

当前位置: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 > 政府公报 > 2017年第8期 >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索引号: 组配分类: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发布机构: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名称: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办公室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印发《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三五”气象事业 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文号: 牙政办发
成文日期: 2017-12-25 发布日期: 2021-07-20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办公室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印发《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三五”气象事业 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7-20 19:14 来源: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政府办 浏览:3962次
【字体大小: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巴林旅游区管理局,市政府各部门,驻牙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一、发展形势

(一)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呼伦贝尔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进展良好,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支撑作用不断提高、气象现代化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牙克石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1.气象服务意识和防灾减灾效益明显增强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完备,法治化程度显著提高。气象参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对重点行业发展的总体贡献率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林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林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2.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城镇天气预报综合质量进一步提高,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实现技术标准统一和基本观测要素自动观测,乡镇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

3.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气象业务科技、服务和管理等多项改革深入推进。气象基本建设投资显著增加,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实现参公管理,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

(二)急需发展的薄弱环节

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

虽然人力、财力、资源及科技力量等随着气象服务的发展而相应增加,但是气象服务队伍数量不足和各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无限增长和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过程中“缺位”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我市气象科技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预报预测等重大核心技术差距明显。

2.气象灾害防御支撑能力薄弱

公共气象服务未延伸到气象灾害防御的各个环节,公众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响应和参与程度不高。气象预报预警的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防灾减灾的具体行动,气象预报业务代替服务现象依然存在,气象科技没有完全转化为生产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特别是短时局部强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严重不足,减灾能力与经济社会对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差距较大。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服务站根基不稳、培训不足,维持经费没有保障,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3.对农林业产业化的气象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近年来,针对特色农林产品的专业气象服务开始起步,但随着农林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一县一品”带来了特色种植业规模和种类的迅速扩张,现代农林业体系初显雏形。相比之下,气象服务的规模、类别和服务的差异化、精细化程度与农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差距拉大。

4.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度和气象信息化程度亟待提升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不够,天气现象、日照和云高等观测项目未实现自动化,现有国家级自动观测站网、区域观测站网等亟待完善和升级改造。气象信息传输及处理能力不足,信息集约化程度不够,气象数据资源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当前大数据时代发展需求。

(三)十三五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和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使牙克石在全国和全区大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也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新任务。同时,呼伦贝尔气象事业要在三北地区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面对新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空间巨大,需要我们倍加努力。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来新需求

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带来新任务

建设自治区“向北开放桥头堡”,需要进一步强化我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交通旅游气象服务等气象保障服务。此外,为更好地服务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需要充分借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丰富气象服务产品种类和服务方式。

3.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带来新挑战

2020年,我市将在三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届时全市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需达到90%以上,预警信息社会公众覆盖率95%以上,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90%以上,气象服务数据精细化水平达到1km,公众满意度需保持在90分以上,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4.现代农牧业发展对气象服务工作提出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障粮食安全、水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生态矛盾更加凸显,使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近年来我市现代农林业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步伐加快,迫切需要气象部门紧跟农牧业发展方式,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增产丰收、农民增收和特色作物品质提升,开展农林业生产全程系列化的“直通式”气象服务。

5.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新责任

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布局,对不断优化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理规划我市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需要及时提供气候信息,做好相关保障服务。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十九届一中全会和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气象现代化这条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引领,发展智慧气象;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深化改革,构建新型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依法发展、开放发展,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福祉,建设“幸福繁荣”的牙克石提供一流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面向需求,服务引领。面向建设“幸福繁荣”的牙克石需求,以公共服务引领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破解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夯实气象科技和人才基础。

坚持转变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从主要依靠规模、硬件建设转向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发挥示范引领,促进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履行气象职责、管理气象事务。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大力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科学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智慧气象。全面建成满足牙克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对气象工作的需求,牙克石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位居全区先进行列,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预测预报能力建设,大力提升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

1.提升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加快气候校准站、区域气象观测骨干站网、移动应急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移动气象站建设。建成覆盖全市镇办、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中小河流流域易灾区、人口密集区、重要水利工程以及湖区、城市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基本满足乡镇精细化预报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服务需求。

完善重点领域专业观测站网建设大兴安岭森林生态保护带森林气象观测系统,建成森林碳源碳汇观测和服务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的林业气象监测站网,森工企业森林火险监测站、火险因子采集站、病虫害防治防疫站纳入气象站网管理。建设覆盖全市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加密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完善交通、城市等专业气象监测系统。

提高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水平。完善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气象技术保障人员持证上岗、业务考核、业务奖励等制度。建设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培训基地,完成移动气象计量校准系统、技术保障培训实验平台建设,推广自动气象站手持测试仪。落实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三级分工与职责,实施分片管理、分级维护、就近保障,逐步形成自身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气象装备保障体系。依托“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开展气象探测设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持业务。开发智能化技术装备二维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备件信息化动态管理机制,实现气象装备全寿命周期信息化动态跟踪管理。完成现代化气象物资储备仓库建设。

全面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快全市气象主干通信网络扩容升级和备份传输线路建设,建立地面通信和卫星通信相融合的气象通信网络系统。优化整合基础信息资源、数据资源、业务系统平台及支撑保障体系等内容,综合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使用社会资源,推动气象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推进业务信息化和集约化、标准化,构建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标准系统完备的气象业务现代化新格局。大力发展气象大数据,建立气象、农牧业、林业、水利、环保、交通、民政、应急办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处理平台,承担气象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挖掘和发布等任务,把气象数据充分融入各行各业的大数据,体现气象数据的更大价值。

强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将气象主管机构纳入各级政府城乡建设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前移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关口。编制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依法履行人大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和公示,并纳入各级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备案、巡查、报告机制建设,定期进行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评分。依法编制并组织实施气象探测环境治理方案。适当改造已受影响或可能遭受影响的气象观测站,改善现有气象探测环境状况。

2.提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

优化现代气象预报业务布局和流程加快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岗位设置,细化各项业务流程和规范,优化业务考核制度,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功能完整、流程规范、集约高效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体系。按照高效集约的原则,优化专业化预测预报岗位,调整预测、预报、预警服务岗位。

提升预报预测技术支撑能力围绕现代天气业务发展要求,构建满足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需求的综合气象数据库、灾害性天气个例库、气象预报产品库等。强化集合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技术指标体系建设,建立本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指标体系。

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提升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能力。加强对欧洲细网格、T639细网格、日本细网格等各类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完善数值预报形势场、要素场以及主要天气系统的动态检验和评估,开展要素预报产品误差的客观订正技术研究。

提升中短期预报精细化水平。依托自治区数值预报产品,开发网格化、数字化、图像化预报服务产品,完善城市、乡镇及重点区域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建立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的中期、短期、短时临近滚动预报预警业务。气象要素预报时效从7天提高15天,空间分辨率精细到村;168小时预报时间间隔为3小时。完善乡镇精细化客观预报业务,健全乡镇精细化预报服务体系,气象要素每6小时滚动预报。

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业务。开展精细到乡镇的暴雨、暴雪、霜冻、大风、雷电、冰雹、寒潮、高温、干旱、雾霾等突发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分析。开展暴雨、暴雪、霜冻、寒潮等气象灾害发生发展、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等的精细化预报预警。开展精细到乡镇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研发强天气预警指标和概率预报产品,提高灾害性、高影响天气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度。

提升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正确率、分灾种分区预警精细化程度和预警时效,实现短时、临近预报的有效衔接。着力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及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QPE/QPF)能力。开展强对流天气概率预报、分类强对流天气强度预报业务。加强短时临近预报、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及检验工作。

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分析水平。加强气候预测数值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完善以客观化预测为基础、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现代气候预测指标体系,提高极端气候事件监测能力,丰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试验开展逐月滚动的季节预测业务,加强短期气候预测效果的检验评估。推进定量化气候评价技术应用,开展针对农牧业、林业、生态、水资源、新能源、旅游等高敏感重点行业的气候影响定量评价。

加强气象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建立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能源、旅游、环境、卫生等敏感行业的影响预报业务。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评估一体化业务,以及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业务。

3.提高气象行业管理水平

加强气象行业规划和协调合作气象、统计、发改等部门要联合组织气象行业调研,开展社会气象监测设施普查工作。强化行业管理和资源配置,建立气象监测和预警设施统筹规划、协调共建机制,编制《气象行业观测站网和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设规划》。推进行业间的信息交流、资料共享、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气象、民政、应急、安监等部门要联合开展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推进综合减灾社区标准互认、共同验收。

强化气象行业监督和检查严格气象行业标准化管理,气象主管部门要加强在气象业务、服务、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行业监管指导。强化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气象资料使用管理、气象观测设施审批备案和资料汇交、社会用气象计量器具检定和公告等行业监督管理职责,强化雷电防护、气球施放等安全生产的气象行业监管职能。

(二)创新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式发展

1.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

健全公共气象服务长效机制。强化气象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公共安全、服务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作用,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敏感性,确定气象服务重点任务,提升决策参与度。分析易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行业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规划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和服务重点,提升专业依赖度。建立公共气象服务社会需求的动态调研、分析、反馈、考核和气象满意度调查机制,向社会明确公共气象服务职能以及气象服务的内容、获取渠道、使用方法,提升公众满意度。大力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健全部门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消息树”和“发令枪”作用,提升社会响应度。

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能力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加强气象数据和相关行业数据融合,开发生态、林业、农牧业、水文、能源、交通、环境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完善气象服务指标库、技术库、知识库、案例库和产品库。建立城市积涝风险预警及交通、供暖等城市生命线气象保障系统,编制重点城市高精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实现城镇社区各类气象高风险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及防御措施网上快捷查询。推行“网上便捷式服务系统”,受理涉及保险理赔、司法取证、资料加工等气象科技服务事项。优化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探索农业、牧业、林业等分区域分领域的特色品牌服务中心。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丰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牧林业服务等服务产品。开发灾害性天气种类、出现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图示性描述产品以及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快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重大突发性预警信息无障碍“绿色通道”通气象为农服务广播、电视专栏,拓展气象微博、微信、网站和智能手机软件等现代信息发布渠道。推进气象信息直达网络建设,共享城市交通运输、商场、医院、公交、车站、交通指挥等有关社会信息接收设备资源,提高社区、重要公共场所以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设施覆盖度。加强气象、农牧业、林业、水利、民政、国土等部门的协作,理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工作流程,做到有序衔接,快速发布。

2.着力打造森林防扑火和生态安全气象服务品牌

打造森林草原防扑火气象服务品牌。优化防火期常规服务模式和应急服务模式,提升森林火灾现场服务能力。完善林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网络,建立由应急增雨扑火向主动增雨(雪)防火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作用,优化“林业、森警、气象”三位一体的森林防扑火模式。编制森林火灾气象风险区划,完善森林火险监测与火险预报预警模型。建立森林火灾火情、火险因子、有害生物等历史资料和实时监测资料共享系统,全面提升火险预警信息制作、传输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逐步将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拓展为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尝试开展火灾及灾后植被恢复损失评估服务。

打造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品牌。构建生态气象基础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生态要素、生态灾害和生态安全事件监测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定量评估和提前预警。尝试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动态评估服务。加强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地、湿地、水资源影响评估,提出生态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完善森林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预警模型,加强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病虫害最佳防治期和有害生物防治气象条件预报,开展森林病虫害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预报与预警服务,逐步由定性分析发展为以统计模型为主的定量预报。开展林木育苗、营林造林、林下种植养殖业适宜气象条件分析及预测服务。

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气象服务。围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开展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监测评估,为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开展以植被为基础的陆地典型生态系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脆弱区、农牧林交错带等综合及专项监测评估业务。

3.着力提升气象为农林业服务能力

深化气象为农林业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深化中国气象局“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创建,加大农林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和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创建力度。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林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服务机构和队伍,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林区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预案到乡、预警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面向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优势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品基地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深化面向农垦企业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精细化气象服务。

强化粮食和畜产品安全气象保障能力。开展主要农牧林业气象指标体系、气象及衍生灾害预报预警方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林用天气预报模型开发等工作。构建农林业气象数据支撑应用体系,编制农林业种植(养殖)结构布局图和重点服务分区布局图,建立决策服务产品库、指标库、专家建议库。研发精细化农林业气象预报业务系统和气象情报信息分析与诊断业务系统。加强重大农林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对农牧林业的影响和适应性分析,强化农林业生产布局优化、农林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挖掘的决策气象服务;加强分区域、分品种、分阶段的精细化农林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强化重大农林业气象灾害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减灾对策服务;加强关键农时农事季节气象保障,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全程多元化、多时效、精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加强作物长势、天气气候、土壤水分等监测分析,强化覆盖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性、多时效、多目标、定量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加强农林业干旱监测分析诊断,强化人工增雨作业服务。

4.着力提升旅游环境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质量。联合设立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开展旅游景区气象观测、旅游气候资源普查和重点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完善重大节假日旅游气象服务联动和信息互通机制。编印旅游气象服务手册,制作旅游适宜区划图。开展旅游气候评价、旅游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指标研究等工作,研发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旅游城市、景区、旅游线路精细化预报,特殊气象景观及旅游气象指数预报,逐步拓展旅游安全气象保障、旅游气象资源评估和开发利用服务。建立旅游服务产品制作发布系统,实现旅游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产品的集中、有序管理和定向传输和发布。

全面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建立气象、环保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优化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业务流程,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报与评估。建立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定量预报本地化指标,开展逐3小时的72小时空气质量预报。

5.着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分析、研究、预测、评估工作。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措施研究,建立降水、干旱、极寒等本地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和判别标准,科学制定和修订气候变化脆弱行业或部门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可能影响及适应措施等研究,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和对策建议。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引进并优化城市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成果应用推广,建立综合影响评估模型,完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流程。

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和主要作物气象风险区划图。完善农林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指标体系、分级标准、预报模型和灾害模型。开展农林业气象灾害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灾后定量化评估及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6.着力加强雷电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

加强雷电监测预警评估服务加快雷电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提高雷电监测分析能力和预报预警能力。健全雷灾调查鉴定业务体系,提升雷电灾害事故的调查鉴定水平。建立雷电灾害数据库,编制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构建基于GIS技术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综合业务系统。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危险等级、雷电移动演变、雷电落区等预报预警服务。

加强雷电防护技术服务。加大雷电防御的科学研究及新技术推广力度,升级防雷装置检测业务系统。加强对雷电易发高发区建筑物、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信息网络、化学危险品及易燃易爆场所、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等场所雷电防护工程的监督力度。

    (三)构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

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考核体系。将气象部门列入同级政府年度考核指标职能监控单位,气象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实绩考核、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考核体系。发挥市气象局作为市委政府年度考核指标职能监控部门作用,科学制定组织机构、工作机制、风险管理、应急体系、信息发布、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等考评指标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目标任务督导和绩效评估。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城乡全覆盖,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农垦和森工企业全覆盖,气象助理员乡镇(林业局、农牧场)和气象信息员村(国营林场、生产队)全覆盖;逐步建立村(社区)、重点企事业单位、专业合作社气象服务点,推进气象信息员向中小学校、大型企业、车站、机场、医院等重点单位延伸。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专家和志愿者队伍,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自治组织和公民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的作用。发挥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机构职责作用,完善运行、管理、考核等工作机制。健全社会气象服务组织和社会气象工作人员长效运行机制和规范化管理机制,不断壮大气象社会力量。

2.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分类探索城镇、乡村、学校、企业等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打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责任单位具体负责”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格局。建立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制度,健全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和报告机制,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加快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出台《气象灾害评估认定管理办法》,组建气象灾害评估专家队伍,依法规范气象灾害评估认定工作。加强政策性农业保险、森林保险气象服务,为科学核损理赔提供技术支撑。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推进城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社区)建设。强化防雷安全管理,建立气象、建设、公安、安监、消防、质监等部门防雷安全工作协同检查常态化机制。出台《重大建设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强化市管权限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加强气球施放、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3.提升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流程。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联席会议制度、部门联络员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区域预报预警会商制度和气象及次生、衍生灾害预警联防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问责制度,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效果。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停运制度,气象、教育、安监、城建、国土、运输等部门联合编制《极端天气停工停课停运安排指南》,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相关应急处置预案有效对接。深化区域间、部门间的合作领域和层次,共享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

4.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合理布设地面火箭作业网络,换装新型地面火箭发射装置、配备多功能移动指挥作业车、推进基层火箭作业点“二库一室”标准化改造。优化和升级地面高炮作业布局和作业装备。建设标准化弹药储备库,购置弹药安全储运车,实现作业空域申请终端市旗全覆盖。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保护森林、水资源以及森林防扑火、重大活动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四)着力提升气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1.全面提升森林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着力强化林业气象服务。建立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森林防扑火应急联动机制,推进气象监测服务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林场、望哨预警收音机配备率和覆盖面。编制精细化森林火灾风险区划、森林有害生物风险区划以及林业精细化气候资源区划。完善《林业气象服务方案》,健全森林火灾、森林有害生物等气象衍生灾害指标以及营林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生产气象服务指标。依托市级指导产品,开展森林防扑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生态旅游、营林造林、森林抚育、林下经济等气象服务,尝试介入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等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的推广

    2.全面提升农产品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以“三农”气象服务专项为抓手,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编制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图、农业重点服务分区布局图、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和规范、农业气象服务方案气象服务工旬月作历等,订正应用农业气象指标,修订完善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作物气象风险区划。加强农情、苗情、墒情、灾情和野外调查,加强对市级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等服务产品的订正、延伸,开展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等气象适用技术开发、示范、推广。以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重点做好局地暴雨洪涝、干旱、霜冻、冰雹等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的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和应对服务。

3.全面提升“一县一品”特色气象服务能力

以马铃薯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做好马铃薯特色气象服务;以大兴安岭林区黑木耳百亿产业集群为重点做好黑木耳、食用菌特色气象服务。

四、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组织实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测预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台站综合改善工程等五大重点建设项目。

(一)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工程

完成地面常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专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工程、气象信息网络传输能力建设工程、气象装备技术保障能力工程等四项重点工程,基本建成立体化、高覆盖、全天候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二)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工程

由地方立项、自筹资金等渠道,通过编制两项技术手册、构建三个数据库、完善六个业务系统、开展六项技术研究,提高气象精准预报预警能力。完成《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手册》、《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分析技术规范》编制;完成中短期预报业务平台、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平台、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平台、精细化集成预报指导系统、突发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制作发布系统、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完成集合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技术、灾害性天气监测和短时临近预警技术、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技术、精细化要素预报技术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技术研究。

(三)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建设工程

完善一个标准化作业网络、建设两个观测系统等软硬件工程,提升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水平。主要建设内容是加密地面火箭作业网络,推进作业点“二库一室”标准化改造

(四)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依托三农气象服务专项等,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整体功能;开展精细化气候资源与区划、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气象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五)综合改善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石,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支撑和保障,对提高气象监测质量和气候预报预测质量水平,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期间,完成基础设施综合改善,全面提升软硬件和基础配套设施,有序、有效地推进业务用房及路、水、电、暖等配套设施综合改善,实现台站综合现代化,逐步达到一站多用和一站多能,促进台站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气象现代化基础保障需求,力争到2020 年达到“一流台站”建设标准。

工程计划3-5年完成建设任务,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政府匹配及自筹等渠道解决建设资金。紧密结合气象现代化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的需求,加大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到2020年底基础设施要实现功能布局合理、满足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求。

五、重大政策及措施

为保障“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以下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实

继续加强和完善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气象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完善对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机制,适时开展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工作,确保规划的科学有效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落实。

(二)明确事权划分,发挥资金效益

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深入推进中国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和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共建牙克石气象现代化,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政府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气象发展,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增加中央投资规模。加强气象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工程效益。

(三)强化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争取地方、部门、社会对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气象科技项目立项、成果管理、经费投入、创新激励、成果转化、业务科研人员交流等机制。健全科技创新团队任务式科研立项机制。推进气象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科研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强化气象科技创新队伍,组建专家团队,培养高水平业务科技带头人。建立科技人员信誉档案。建立科技项目申报指南和业务功能需求书结合的气象科技选题立项模式,变无序申报为按需立项。制订气象科技成果业务试用、业务检验、推广应用和开放共享制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重点开展数值预报解释应用、精细化预报、强对流天气预警、雷电预警与防护、人工影响天气、资料融合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影响评价与应对、公共气象服务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引进、吸收、消化和本地化开发应用。

(四)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2020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达到90%,其中研究生学历人员比例达到10%;高级以上职称人才比重达15%,中级以上职称人才比重达到90%;培养和引进2名领军人才;培养和造就2-3名业务骨干;培养2-3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业务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预报员队伍扩大20%。建立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业绩贡献和同行专家认可相结合的业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方面的导向作用。

(五)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面对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和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世界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适应气象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

(六)加强气象法治建设

加快气象部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职能的法治化进程,推进气象标准化与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更好地发挥气象标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制约监督,全面推进气象政务公开。依法维护和保障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气象职工的法治素养和依法管理气象事务能力,努力营造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氛围,推进气象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

(七)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完成气象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的气象文化,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推进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气象现代化建设、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提供精神动力和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智能问答

蒙速办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返回顶部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