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

图片

当前位置: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 > 政府信息公开 >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 市政府办文件
索引号: 11152104MB164721XH/202301-00057 组配分类: 市政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有效性: 有效 文号: 牙政办发〔2023〕1号
成文日期: 2023-01-04 发布日期: 2023-01-04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办公室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印发《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1-04 09:29 来源: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委、办、局,驻市各相关单位: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市十六届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14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四五”生态环境

保护规划

二〇二二年十月


前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全面落实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总书记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在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第一个五年里,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决心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牙克石。根据《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呼伦贝尔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生态环境保护成就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生态文明思想和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总书记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呼伦贝尔市市委、市政府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部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一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严格落实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停伐政策,实施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绿化等工程,累计造林4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5.2%,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0%

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印发了《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老旧锅炉实施方案》《免渡河矿区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2020年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取得历史性成就。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燃煤污染综合治理,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全部“清零”,累计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47台,完成37家企业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完成7家企业废气无组织排放治理,完成17家企业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完成8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矿山煤场扬尘综合整治工作,排查洗煤、储煤场23家,辅助7家煤场办理完善相关手续,监督其它不再经营的煤场清理外运存煤和场地绿化。2020年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PM2.5平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

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市棚改新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完成垃圾清运、围封9.22公里,安装界碑33座、警示牌15个、大型宣传牌4个;完成巴林地区、内蒙古莫拐农场、乌奴耳镇、伊图里河镇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2020128日取得《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部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方案的批复》;按季度对牙克石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在政府网站公开,按要求完成城市及乡镇水源地评估工作。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完成2020-2022年“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中水回用取得历史性突破,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益民污水处理厂至汇流河中水管线工程已全面完成,新建中水管线23.4公里;汇流河电厂、炜烨热力均已接通中水管道并正式使用,中水回用率达到24.54%2020年,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八号农场大桥屯断面保持在Ⅲ类水体,达到呼伦贝尔市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对地表水断面的考核目标。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配合呼伦贝尔市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采样工作,编制了《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土壤环境保护方案》。2020年完成了我市4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8家淀粉企业土壤及地下水监测工作,各项监测指标均达标。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完成《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农村牧区生活污水专项规划》。经排查,全市无黑臭水体。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完成。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综合调度作用,全力推动各项整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整改任务共10项,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2018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整改任务共8项,全部完成整改并销号。

逐渐完善环境监管机制。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贯彻落实排污许可制,“十三五”期间,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局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分局共审批建设项目303个,协助发放排污许可证83个,完成排污许可登记315个。

完善“双随机”环境监管制度,持续开展双随机执法检查。“十三五”以来,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分局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8件,罚款1752.51万元。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组织开展了旅游景区景点检查、环境执法大练兵、废旧蓄电池回收处置检查、散乱污专项整治、煤炭资源领域专项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检查和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整治等各类环境专项执法行动,与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开展医疗废水专项检查,与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公安局、检察院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专项行动。

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环保信息化应用系统支撑作用,联网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有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通安汽车检测有限公司、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远通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有限公司、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顺通机动车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和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速通机动车检测技术有限公司4家,实现检测过程实时监控、检测数据同步上传。完成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包括260个工业源、生活源锅炉及其他污染源的普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市各类污染源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连续13年位居全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前列,累计获得生态转移支付资金21.25亿元。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建成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发挥优势、注重内涵,以生态优先为基、以高质量发展为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以筑牢生态屏障为出发点,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市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发展格局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新一轮东北振兴、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主体功能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自治区推动东中西部盟市差异化协调发展,精准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促进东部盟市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口岸经济,形成绿色化、开放型经济发展特色优势。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将进一步发挥在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在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迎来新机遇。

面对新发展格局的新挑战。一是结构性矛盾仍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持续增加。2020年,火电、热电联产行业发电量为3.88亿千瓦时,煤炭消耗量共计27.63万吨。以能源、资源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绿色产业基础薄弱。目前,全市火电、冬季集中采暖锅炉等资源消耗大的行业仍占有较大比例,一次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消耗量较高问题依然存在,减煤降碳难度大。因此,推动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将是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存在隐患,持续改善难度较大。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城市建成区、各镇区和农村牧区散煤燃烧,北方药业存在异味和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现象。水环境质量方面,部分断面在汛期会出现水质下降情况,主要是由于融雪、降水等自然原因导致的林区腐殖质入河所致,水功能区稳定达标难度极大。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畜禽污染防治水平有待提高。地下水环境质量底数不清,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等重大环境风险源存在,风险隐患防控存在薄弱环节。

三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仍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亟需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红利效应还未完全释放,生态环境治理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依靠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市场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领导责任体系仍然不够健全,一些企业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法治意识淡薄,监测不到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监管人员力量不足,与日益繁重的生态环境监管任务不相匹配。


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牢牢立足自治区“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东部盟市发展部署,紧紧围绕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对岭上地区的发展要求,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富民强市”发展定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最有效的源头防控,严格“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建设美丽富饶岭上林都作出新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牙克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挥绿色优势,放大生态优势,推进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重要要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优质生态产品,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坚持示范创新,彰显特色。按照国家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与生态生活等方面的示范创新。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环境质量,传承优秀生态文化,构建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探索和实施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充分体现质量和创新驱动的特色,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治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推进城乡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坚持政府主导,共治共享。完善市委领导、市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环保格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立足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保障民生、改善环境为根本,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新时代“岭上林都”建设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2025年,牙克石将实现草原更碧绿、森林更茂密、河湖更清澈、空气更清新。综合经济实力和绿色发展水平大幅跃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空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水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城乡环境优美和谐宜居,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岭上林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富民强市新篇章,为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保护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国家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的更加牢固。

——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固体废物利用率逐步提高,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安全有效保障。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突出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

专栏1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指标目标

指标

2020

现状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类别

1

生态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100

100

约束性

2

细颗粒物浓度(ug/m3

10

不降低

约束性

3

重污染天气比率(%

0

0

约束性

4

水生态环境

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70.6

不降低

约束性

5

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劣Ⅴ类水体比例(%

——

4.4

约束性

6

城市黑臭水体比例(%

0

0

约束性

7

绿色化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2.7]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9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比例(%

——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11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量减少比例(%

——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12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比例(%

——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13

氨氮排放量减少比例(%

——

达到呼伦贝尔考核目标

约束性

14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空间面积的比例(%

72.68

不降低

预期性

15

生态质量指数(新EI

——

保持稳定

约束性

16

森林覆盖率(%

75.2

不降低

约束性

17

草原植被综合盖度(%

80

85

约束性

18

环境风险防范

土壤生态环境质量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98

预期性

19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92

预期性

20

地下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

——

17

预期性

2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0

预期性

22

放射源辐射事故发生率

(起/每万枚)

0

0

预期性

注:1.[ ]内为5年累计数。

2.“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评价是采用城市空气质量全年优良天数的平均天数。所采用数据为剔除境外草原、森林火灾及沙尘等因素导致的天气数据

3.“细颗粒物浓度”为年均浓度,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所采用数据为剔除境外草原、森林火灾及沙尘等因素导致的天气数据。

4.“——”代表为没有基数。


第三章 强化绿色源头防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逐步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国土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发展区三大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把“三区三线”作为保障生态安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城镇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落实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形成“一山一区四河、一核两轴三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规划格局:“一山”为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屏障与林区经济带,“一区”为农牧发展区,“四河”为海拉尔河、图里河、绰尔河和雅鲁河,“一核”为中心城区、免渡河和乌尔其汉镇为市域发展核心,“两轴”为沿301国道、博扎公路和滨洲铁路及绥满高速为区域发展主轴,沿牙林铁路、乌奴耳至塔尔气公路为市域发展次轴,“三区”为北部资源密集区、中部城镇综合产业密集区和南部旅游发展区。按照生态红线范围严格管控,进一步推动违法违规侵占生态空间活动的退出和修复;永久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不得闲置、荒芜;严格控制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加大城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增强绿地生态功能,优化建成区绿地格局。

第二节 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意见,全面落实《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呼政发[2021]26号文件精神,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细化空间分类分区管控,用生态环境准入推动经济转型、低碳、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将其作为规划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以及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并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过程中做好应用,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节 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

遵循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要求,推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差异化协调发展。发挥牙克石地处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腹地以及作为大兴安岭上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驻地单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发展冰雪产业、汽车及工业品耐冷测试产业、林下产业、森林康养产业,持续集聚内生动力。发挥牙克石作为大兴安岭门户的优势,发展物流业、电子商贸、通航产业,不断激发开放活力。发挥牙克石独特雄厚的自然禀赋优势,发展生态旅游、马铃薯产业、智慧农业、生态牧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碳汇经济,打造牧原镇、免渡河镇等核心区域,推进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小麦、油料生产,稳步扩大马铃薯和中草药种植规模,提高肉牛、肉羊、马等养殖水平,大力支持三河马、呼伦贝尔羊良种繁育项目,积极发展食用菌、蓝莓等特色种植,同时不断扩大小麦、植物油、生物制药等加工制造规模。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建立马铃薯技术创新分中心,创建薯业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提升马铃薯加工产业组团。全力发展旅游,重点打造301线(巴林-牙克石)、南线(塔尔气-绰河源)、北线(乌尔其汉-库都尔-图里河-伊图里河)等旅游线路,在博克图、库都尔、塔尔气等地持续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第四节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严格准入标准。对标碳达峰、碳中和与节能减排相关任务目标,严禁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落地,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达不到排放标准、不符合规划环评结论和审查意见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要求,新建高耗能项目工艺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治理水平等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火电、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行业深度治理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巩固提升“散乱污”工业企业治理成效。

推进能源资源利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强大内生动力。城市主城区禁止建设环境高风险、高污染项目。强化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区)集聚集约发展,高新区“一区三园”的空间布局,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设目标,持续放大园区整合效应,合理划分产业布局,实现产业联动。

第五节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开发布局,充分利用牙克石丰富的风、光、水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光伏、水电、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扎敦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巴林抽水蓄能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免渡河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工程等项目建设,形成多种能源协同发展的供能方式。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科学控制产能产量,淘汰落后产能,释放优质产能,在保煤的前提下,持续优化煤炭产能结构,严格控制煤炭开发强度。

第六节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管理,协同推进节能减污降碳。全面实施轻型车和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基本消除未登记或冒黑烟工程机械。到2025年,全市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优惠政策,推动充换电、加气站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加快建设,加大资金、用地等支持力度。

第七节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加大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各类生态环境宣传活动,动员各类媒体平台宣传,进一步推进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推动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动群众性生态文明绿色行动深入开展。

积极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餐饮、绿色快递、绿色旅游、绿色居住等,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保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节水、电及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成为全民自觉。

第四章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强化低碳减排协同控制,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充分挖掘牙克石森林资源的优势,持续推进森林碳汇产业。按照国家、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要求,贯彻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为助力全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贡献牙克石力量。

第一节 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

推进碳达峰工作有序开展。根据新形势,按照新要求,落实呼伦贝尔市下达的达峰目标任务,制定本地区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峰值目标、路线图、实施方案,研究制定碳排放达峰目标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过程管理,推进碳达峰工作有序开展。

逐步推进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推动电力、水泥、煤炭等高碳排放重点行业制定达峰目标,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准入,对已有项目按照先进的能效标准改造提升。优化传统行业,积极引导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进行升级改造。加大对节能技改项目,重点行业和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改造项目和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低碳交通。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中的应用,加大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推广。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打造绿色环保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新建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比例,到2025年,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年度比例达到80%。努力争取供热源头的清洁化,积极利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可再生能源供热、光伏和生物质供热。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热量传输效率减少耗散。

第二节 积极适应气候变化

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高农业、林业、草原、水资源、基础设施及城市、生态脆弱区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合理布局城市空间,提高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电力基础设施韧性。强化普及公众适应气候变化健康保护知识和极端事件应急防护技能,提高脆弱人群风险防护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制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救援机制,不断提高人群健康领域适应能力。

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储量。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碳固定服务功能。充分挖掘牙克石森林资源的优势,开发森林观光和体验旅游,持续推进森林碳汇交易,启动碳汇林草项目。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增强湿地碳汇能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增施有机肥,增加农田固碳能力。

第三节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管理

推进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推动企业完善碳排放管理,做好碳排放、碳交易及碳资产管理,推动企业主动适应、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提高企业绿色低碳竞争力。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切实抓好重点企业碳排放质量控制计划制定工作,督促企业按时完成核算报告报送与质量控制计划制定、更新工作,积极稳妥推进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展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鼓励企业主动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动。

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统筹协调,突出协同增效。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规划、标准相融合,强化工业、农业温室气体和污染减排协同控制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 加强协同控制,持续改善大气环境

第一节 开展多污染物协同控制

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综合治理,针对发酵制药等重点行业生产过程及末端废气,开展适宜高效的VOCs治理工作,加大VOCs排放工业企业监管力度,积极推动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强化机动车VOCs排放污染防治,抓好生活服务业VOCs污染治理,加大对发酵制药行业恶臭、有机等废气的回收和治理力度。

加大有毒有害及恶臭污染防控。开展NH3排放控制,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大气氨减排,加强源头防控,优化化肥、饲料结构,结合国家认可的最新技术逐步推进重点行业大气氨污染防治技术工程建设,强化烟气脱硝氨逃逸防控。加强恶臭深度治理,鼓励开展恶臭投诉重点企业和园区监测。加强生物质锅炉燃料品质及排放管控,禁止使用劣质燃料或掺烧垃圾、工业固废等,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到锅炉排放标准的生物质锅炉进行整改或淘汰。

第二节 持续推进重点污染源治理

推进重点行业治理。严格控制煤炭、水泥等行业生产过程无组织排放。实施工业炉窑提标治理,对涉气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进行整改清理,加快淘汰热效率低下、治理设施工艺落后的工业炉窑。禁止新建燃料类煤气发生炉,企业现有分散式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重点涉气排放企业取消烟气旁路。

持续开展清洁取暖改造。坚持从实际出发,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改造,科学优化热源布局,大力推广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继续做好工业余热和大型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实施汇流河发电厂350MW+50MW热电联产配套热网工程,实施小散燃煤热源替代,鼓励采取太阳能+风能多能互补清洁取暖,推进燃煤热源清洁化改造。到2025年,全市城镇清洁取暖率逐年提升。

推进燃煤锅炉污染治理。加大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巩固“十三五”期间城市建成区内1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拆改工作成果。深入开展供热燃煤锅炉排查,我市新建和具备改造条件的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加快推进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持续强化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管控。

推动交通运输污染全面治理。积极推进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综合采取车辆注销报废、排放检验、尾气提标治理等措施,继续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更新。推进油品持续升级,禁止以化工原料名义出售调和油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兑调和油,严禁运输企业和工矿企业储存、使用非标油,以物流基地、货运车辆停车场和休息区、油品运输车、施工工地等为重点,持续集中打击和清理取缔黑加油站、流动加油车。开展新生产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检查,消除未登记或冒黑烟工程机械。加大对高排放车辆监督抽测频次,完善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

推进低空扬尘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施工扬尘监管,建立施工工地管理清单和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做到工地周边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加强运输扬尘监管,运输煤炭、渣土、石料等物料的车辆采取密闭、全面苫盖等措施。强化道路扬尘管控,规范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规程,提高春季清扫频次。加强渣土车扬尘全过程管理,切实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强化矿产开采、储存、装卸、运输过程污染防治和减尘抑尘,到2025年底前全部达到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从源头控制秸秆焚烧,强化各级政府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坚决杜绝露天焚烧秸秆。

第三节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

结合涉气企业治理水平,实行差异化管控,突出精准减排,实现减排全覆盖,各企业制定“一厂一策”,实施清单化管理,完善应急减排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渠道。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城市建成区及时修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第四节 强化声环境质量管理

加强重点源监管,确定本地区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重点噪声排放源单位,健全污染源管理制度。不断强化各类工业园区、工矿企业、交通枢纽等噪声源监管,以及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宾馆及居民区等声敏感区域的声环境监测。加强施工噪声管理,实施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建设声障等阻声设施,为民众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强噪声污染信访投诉处置,畅通噪声污染投诉渠道,探索建立多部门的噪声污染投诉信息共享机制。到20236月底,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功能区、交通及区域噪声监测点位,并开展例行监测工作。


第六章 完善基础设施,深入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强化统筹管理

强化水资源保障。全面落实生态流量管理措施,合理确定海拉尔河、雅鲁河等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资源较丰富的免渡河镇、乌尔其汉镇、博克图镇,重点抓好源头水保护,加强黑土地水土保持,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加强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积极参与呼伦湖区域系统治理和流域整体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实施“一河一策”方案。严格管控水生态空间,促进水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及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快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恢复扩大水源涵养空间,提升河湖水环境容量。以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为主,把水源保护、污水处理、污染控制、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改善、河道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地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管控地下水开发利用。加强河流执法监管,禁止侵占自然河流、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宜居环境。深入贯彻河湖长巡河履职要求,推进河流“清四乱”常态化,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管理秩序,重点开展沿河环境治理,切实保护河流水域生态环境。

开发建设智慧河流监管系统。在全市有人河流、重点河流河段、采砂敏感区域等开展信息化监测系统及设施建设,为监控水体治理、岸线生态情况提供技术支持。继续开展河湖保护全民宣传。利用新媒体、工作动态宣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河湖长制工作进行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参与到保护河湖、建设生态河湖中来。

第二节 提升水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严格执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落实“划定”“立标”“治理”三项重点任务,推进水源地“一源一档”建设。在巩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与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不断深化饮用水质量整治,切实加强供水厂达标标准,确保供水水质稳定达标。强化水质监测,按季度公开监测结果。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制定实施综合防治方案。促进再生水利用,加强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加强黑臭水体防控。加强入河源头防控,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形成黑臭水体。随机抽查,进行水质监测,加大黑臭水体污染隐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涉水工业企业超标排放、涉水经营单位污水直排、畜禽养殖场非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

第三节 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全面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以海拉尔河等重要水体为重点,开展源头水保护,河滨带天然湿地修复,加强冷水性鱼类资源保护。着力加强城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和河(湖)滨带建设工程,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

深入推进呼伦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参与呼伦湖区域系统治理和流域整体治理,持续推进呼伦湖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巩固呼伦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成果,稳步提高尾水生态综合利用等工程PPP项目效益。

积极推动国家“美丽河湖”建设示范引领。选择典型流域、河湖,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精准识别重点河湖主要问题症结,针对性实施区域水资源调控、水环境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率先实现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工业产业绿色发展、河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著水生植物或鱼类重现等目标,彰显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在维护河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建设亲水便民设施,提升公众亲水环境品质,使公众直观感受到河湖之美。我市可响应上级号召,制定相关规划,积极申报国家“美丽河湖”,加大参观考察、宣传推广力度。完善美丽河湖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第四节 持续深化“多源”同治

加强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逐一明确责任主体。实施分类整治,切实监管入河湖排污口和排污总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加强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实施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城市雨水管网建设工程,新增雨水管网并配套建设一体化提升设备和雨水储水池。实施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工程,修复老旧污水管网,改造现有污水检查井并进行加固修复,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到2025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基本满足生活污水处理需求,全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逐步提高。继续加大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力度,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积极建设海绵城市。因地制宜开展污泥集中处置,积极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形成可持续的污泥利用和消纳模式,到2025年,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推进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流域产业布局调整升级,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绿色发展,加大对制药、食品加工、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淀粉、肉类加工企业等清洁化改造,推进行业节水,新、改扩建项目优先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格保护、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强化农业节水增效,严控高耗水工业,有效控制高耗水服务业用水。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加强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及运行管控,确保园区内企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稳定达标,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强化园区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达标运行监管。


第七章 加强系统防控,改善土壤和农村牧区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源头管控和治理修复。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 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

扎实推进土壤环境风险分区管控。加强土壤生态环境风险分区管理,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并对风险防控和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对划为优先保护类的农用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划为一般管控区的其他区域,执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加强土壤污染重点行业源头环境管控。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名录制度,严格监管全市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对矿山采掘等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加强相关土壤监测和监管要求。创新监管手段和机制,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依法落实土壤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实施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优先行动。

持续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对于严格管控类耕地,划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域,综合考虑土壤类型、程度,农产品超标情况、种植习惯等因素,鼓励采取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确保其安全利用。配合呼伦贝尔市完成部分高背景、高风险和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等重点区域农用地的深度调查和重点监测。

有效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在建设用地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名录制度,以重点企业土壤用地的污染,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严格用地准入,列入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及时将需要实施风险管控、修复的地块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定期更新并向社会公开。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合理规划确定土壤用途。对需要实施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推广绿色修复理念,防止施工过程对地块及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协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健全后期管理机制。

第二节 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

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全面开展地下水“双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对全市“矿山企业、危险废物处置、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行业企业所在地及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摸底调查。加强地下水生态保护和治理,严格管控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设地下水开采计量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掌握全市地下水环境基础状况。

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结合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重点企业地下水污染监测结果,持续开展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情况排查,制定污染防治方案、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措施、治理修复方案,突出协同防治。强化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三节 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种植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控药减害,优先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农作物农药亩均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实施控肥增效,深入推进化肥负增长行动,推广增施有机肥,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亩均使用量保持负增长。实施控水降耗,强化以水定地、以水定产,推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问题,到2025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4以上。实施控膜减污,推广可降解地膜,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农用地膜,健全废弃地膜回收体系,到2025年,地膜回收率达到85%。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完善秸秆收储体系,积极拓展秸秆资源的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清洁制浆、生物质能、商品有机肥等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在90%以上。

加强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设有固定排污口的畜禽养殖场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加大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力度,到2025年,规模化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资源化综合利用;对分散养殖的村庄要利用堆肥工艺处理粪便污染。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建设结合起来。依法规范禁养区环境监管。

第四节 推进农村牧区环境综合治理

推进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地区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完善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合理布局污水治理设施,全面提升农村牧区环境质量。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效管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统筹推进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农村建设工作相结合,优先治理水源保护区、旅游风景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乡接合部等区域,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底,全市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30%

推进农村牧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梯次推进垃圾处理,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实现村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合理确定垃圾收运处置模式,距离城镇较远,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可采取“农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区域)处理”的集中治理模式。偏远及人口分散的村庄,可采取“农牧户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分散治理模式。鼓励使用符合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的成熟处理技术对农村牧区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到2025年,力争全市60%的行政村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加强农村牧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重要水体水生态保护,着力解决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水源地保护区设立地理界标、警示标志或宣传牌,全市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2024年完成保护区划定与勘界立标。全面排查影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工业企业、种养大户、垃圾堆放等环境风险源,进行规范化整治,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牧区供水安全。


第八章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和生态系统保护

严守生态红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态保护红线根据自治区最新批复调整,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重要生态系统及主要物种,提高全市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进一步推动违法违规侵占生态空间的退出和修复,大力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本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进行评价考核,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守护大兴安岭绿色名片,保障国家东北森林带生态安全。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负责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打造智能管护网络,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防火、森林管护、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现代化装备水平。积极修复天然林资源,逐步提高天然林生态功能,加强天然中幼林抚育、成过熟林更新,努力扩大天然林地面积,继续实施南郊生态修复等工程,积极参与“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落实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执行林地审核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天然林地转为其他用途。严格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提高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扑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与森工集团的联防合作,完善森林草原火灾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监测预警体系、防火物资储备体系,推进航空护林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及森林抚育工程。积极盘活天然林林地、林木资源,发展林下生态产业。探索天然林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多渠道筹措天然林保护修复资金。坚持科学造林,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科学划定基本草原,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完善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强化草原生态保护监测评估,不断提高草原智慧化管理水平,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草原、开垦草原、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持续开展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作,修复退化草原、已垦草原,实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和慧牧补助等政策,将基本草原划定与草原确权承包等有机结合起来,支持草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对草原资源用途实行严格管制。到2025年,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5%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加强对重要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严格湿地面积总量管控,通过实施退耕还湿、水系连通、生物修复、栖息地恢复、植物群落恢复、湿地有害生物防治、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手段,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在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湿地功能不退化、湿地性质不改变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规范湿地用途管理,开展湿地污染普查,查明污染源的分布、污染物的种类、产生量、排放量,运用法律手段和相应技术措施对污染源进行彻底整治。设置湿地污染监测点,定期对湿地污染进行监测管理。严厉惩处违法利用湿地和破坏湿地行为。

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以黑土地保护的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为基本方向,对土壤进行总体优化。遏制黑土地退化和肥力下降,推广深松深耕整地、免耕播种,改土增效,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加强耕地地力补贴、深松深耕、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轮作休耕、黑土地保护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已有项目的统筹。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技术,实现对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不断提高黑土区的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创新宣传方式,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配合呼伦贝尔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非法猎捕野生动物,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管理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能力建设,提高预警和管理水平。加强动植物救护与繁育,保护濒危物种,防止物种消失,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第三节 加强生态退化区修复

严格落实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方案,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明确环境治理责任主体,确立政府与企业的责任目标和治理任务,优先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强常态化监督管理,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有效改善,对废弃、遗留矿山采坑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到2025年,全市所有矿山达到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第四节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两山”基地创建

立足于牙克石的生态功能定位,发挥生态最大优势、最强发展潜力,加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三区三线”作为保障生态安全、调整经济结构、城镇发展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深入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以坚定不移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牙克石,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争创“两山”基地。

第五节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充分发挥牙克石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扩大特色产业规模,鼓励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以“互联网+”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整合农、林、旅、文等单体资源,向文化旅游、电子商务、康体养生、研学教育、度假休闲等多功能产品发展。


第九章 强化风险防控,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第一节 强化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

健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核与辐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全市医疗机构辐射安全许可证专项核查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及时做好辐射安全许可证换发工作,确保辐射环境的安全可控。

第二节 提升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及监管能力

加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水平,强化废弃危险化学品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管,实施环境激素类、高危害、高风险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完善危险废物收运体系,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各工矿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收集贮存,建立废铅蓄电池、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试点。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转运体系,规范转运、贮存、处置、台账等各环节,实现超期贮存危险废物“动态清零”。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完善危险废物全过程动态环境监管体系,提升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和水平,有序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纳入环评、排污许可、清洁生产审核,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实施危废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强危险废物处置管理,深入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所有工业危险废物都能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加强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体系建设。健全我市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强化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安全运输、安全贮存、无害化处置工作。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逐步向乡镇延伸。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健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响应机制、完善处置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做好突发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和设施的储备与建设工作。到2025年,全市医疗废物实现无害化处置。

第三节 推进其他固体废物利用处置

推进固废利用处置。强化固体废物源头控制。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煤矸石、粉煤灰、制药废渣、建筑垃圾等为重点,建设综合利用示范,到2025年,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矿山废石充填或回填采空区和矿坑,鼓励利用矿区露天采空区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优先选用粉煤灰作为城市建设、铁路和公路建设等建筑、筑路材料。鼓励利用矸石、粉煤灰等生产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绿色建材。到2025年,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提升生活垃圾治理水平。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引导居民自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和水平,加强垃圾渗滤液处理,对旧的垃圾堆放场和服务期满要封场的填埋场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治理。鼓励家庭厨余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餐厨生活垃圾单独收集处理,加强可降解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全市塑料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环境监管,严厉打击塑料违规生产销售行为,逐步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物品,积极推广一次性塑料可替代产品。完善快递包装规范使用,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到2025年,全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节 加大新污染基础调查及排放控制

加强新污染物环境监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信息调查和环境危害评估,识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强化危险化学品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化学品污染,实施高危害高风险化学品淘汰、限制、替代等措施。

加强新污染物排放控制。提升全市新污染物环境监测、检测能力。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化工、医药等行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推广应用。严厉打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非法生产和使用、添汞产品非法生产等违法行为。

第五节 强化环境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

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对全市的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明确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对于存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加强相应的预防措施。完善环境应急响应体系,规范环境应急响应流程,加强环境风险监控和污染控制,及时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做好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涉危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加强预案之间的衔接,健全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全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立环境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完善区域联动的应急响应与调度支援机制。加强对政府、企业预案的动态管理,规范定期开展各级环境应急演练和培训制度。完善全市联动快速的应急响应与调度支援机制,形成有效应对市域内多起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第十章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节 创新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贯彻执行《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职能作用,严格执行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综合管理体系。市委、市政府统筹指挥,各部门具体抓落实,承担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监管执法、市场规范、资金安排、宣传教育等工作;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分工负责,构建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

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权交易等相关制度,压实排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减排责任。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企业源头防控、依法排污的责任。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统一企业环境管理信息,督促企业主动开展排污许可、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环境违法、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等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严格落实企业源头防控、依法排污的责任。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立足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实施污染物排放限值、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健全环境治理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环保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参评企业覆盖面,强化企业“三同时”、自行监测、违法处罚等环境管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完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完善环评、验收、清洁生产审核等服务咨询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专家诚信档案数据库。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信用信息系统,提高监管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构建企业环境行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银行、证券、保险、商务、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的联动,发挥环保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确保“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严格落实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放管服”。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对重大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项目的环评服务,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开展进一步污染防治督导帮扶和技术指导。

第二节 完善生态环境制度建设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配合做好国家和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把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健全按月调度、按季通报、宣传报道、信息公开等制度,举一反三,全面完成整改任务。

全面贯彻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强化排污许可管理,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加强企业排污行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履行依法排污责任,全面提高环境保护行政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推动排污许可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生态环境统计、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执法等相关制度全联动。将排污许可执法检查纳入生态环境执法年度计划,推动监管、监测、执法有效联动、闭环管理,提高执法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体现社会公平的区域环境补偿机制,重点解决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利益补偿问题。积极向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争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温室气体减排等的资金支持。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要加强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加大对饮水安全、生态与农村牧区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危固废管理、环保试点示范、环保监管能力等方面建设的投入。

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案例线索筛查、重大案件追踪办理和修复效果评估。提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司法鉴定、评估评价、生态修复等专业化能力。推进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效衔接,进一步解决生态环境损害只罚不赔、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建立线索双移送机制,强化与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与相互支持,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探索生态环境损害惩罚性赔偿机制,倒逼企业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辖区内各保险主体公司对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保险服务与风险防控,形成化解企业环境风险的保障机制。在高环境风险领域等重点区域积极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分担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节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加强常规化监测能力,加强我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常规监测能力,配合加强站开展水、大气、污染源执法监测等工作,开展声环境常规监测,逐步推进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将市域范围内监测监控及预警系统、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水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地下水监测系统,整合升级为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智慧水利监管系统,切实加强水利相关任务的监管能力和监管力度。

健全污染源监测体系。围绕排污许可核心制度,按照源头控制,标本兼治的要求,坚持以固定污染源全面监测为基础,压实排污单位自行监测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影响大气、水、噪声等各环境要素的固定污染源、移动源、入河排污口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完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系统,规范污染源自行监测监控,通过技术手段实时联网监控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加强污染源执法监测与监管协同工作。

强化应急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应急监测体系,不断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提升环境应急监测水平,健全与呼伦贝尔市和相邻县(市)环境应急监测联动响应机制,建立社会化应急监测参与机制,实现环境应急监测的统一指挥协调、应急监测资源的统一调动调配、监测数据的统一分析管理。推进应急监测自动化、可移动的先进监测设备建设,搭建监测监控大数据平台、网络预警监测平台,提升应急智能化水平。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专家库,探索建立社会化应急监测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监测装备体系,明确应急监测方案、掌握辖区内风险隐患点,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应对突发事件。到2025年,加强全市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配合呼伦贝尔市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管理平台。

第四节 开展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执法制度。完成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综合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健全生态环境部门与自然资源、水利、林草、农牧等部门间联合执法衔接机制,划分各部门责任边界,建立区域交叉执法核查制度。健全执法责任制,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依法保障各类主体的环境权益,严禁“一刀切”。严格实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注重“柔性执法”,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及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继续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部门联动机制,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定期组织开展监督帮扶,“送法入企”,做到“精准把脉、辨证施治”。

创新生态环境执法模式。推广“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非现场监管模式,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及应用,以自动监控为主,推行视频监控和环保设施用水、用电监控等物联网监管手段,积极利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推进大数据采集分析、违法风险监测预警等在环境执法中应用。加强我市监管执法能力、基层执法队伍建设,配备统一服装、调查取证、移动执法、数据分析、执法用车等装备。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保障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决策部署,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市工作突出地位,坚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职责的分工,落实相应的方案计划,推动重点工程实施,强化部门协作和工作指导。提高全市上下对规划的认识,严格维护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规划的愿景,组织动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认真实施规划。

第二节 加大资金投入

现在最火的赌钱软件戏:政府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金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设立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补贴资金。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安排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区域生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支持,并将其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调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创业投资企业等增加生态环保投入。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第三节 强化监管与考核

加强部门联动,加强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考核与问责等工作制度,强化各级生态环境监管人员、设备和经费等保障,确保生态环境监管见实见效。

第四节 强化人才支撑

强化生态环境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业务能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培养、引进力度。实施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人才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建立人才库,挖掘现有人才资源,释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人才基础。

第五节 加强社会监督

依法进行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认真做好舆情应对和信访案件查处工作,依托12345信访投诉管理平台,整合公众监督举报、群众信访等资源,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